「我一直以為我跟爸爸不親近,後來才發現是因為我們根本沒機會好好說話。」楊富江用了兩年時間學習聽說讀寫,終於通過中文檢定,能夠跟爸爸講國語,儘管有時爸爸只是跟女兒吐槽媽媽,也沒因為和女兒終於能用中文直接對話而面露欣喜,但楊富江知道,爸爸心中其實很開心。
拒學中文 惹怒父親放話
來台灣念政大企管系,多少也與父親有關。升國中時,父親曾想送楊富江去台商學校學中文,「跟他的國家更密切一點。」但她堅決反對,父親氣到用生硬的越南語警告:「不好好讀書,以後只能去當乞丐或賣彩票。」如今回想,楊富江理解那其實是一種焦慮的關愛。
來台後,楊富江靠著語言的關係,在大二時成為劇組的越南語指導,沒想到意外踏入演員之路,從幕後走上幕前。她曾以《姐妹》《暗夜微光》《彈味中的嬰孩》等作品接連入圍金鐘獎新人、女配、女主,更在2024年奪下金穗獎最佳演員,演技備受肯定。
即便如此,很多人知道楊富江來自越南,劈頭就會問她「妳嫁過來的嗎?」「在哪個工廠?」楊富江雖然是笑笑地解釋,但也從她的語氣感受到被貼標籤在身上,又難以撕去的無力。
多元打工 無經紀個體戶
自從2022年在《姐妹》中飾演越南表妹,楊富江便有個心願—「演真正的台灣人角色」。3年過去,接演近10部作品後,她坦言:「有體驗過,但戲分太少,不能算圓夢。」即使擁有一半台灣血統、口音也不明顯,她仍坦然接受現實:「太多比我優秀的人都排不到角色,我也真的排不到。」
曾經楊富江也執著於「為何沒人找我演純台灣人」,但2023年參與影集《化外之醫》選角後,她心態轉變。「拍戲要花錢,也要搭配整體,角色不只是看你合不合適,還要搭得上整個組合。」企管系背景出身的她,用投資效益的角度思考後,反而更能釋懷。
楊富江目前沒有經紀人,是個全然的「個體戶」,除了演戲,平時在咖啡店當店長,也接翻譯、教學工作,還在學台語、泰語、研究商業計畫,生活多元充實。「我不知道下一個角色什麼時候會來,但我想先準備好自己,怕機會來了,卻還沒準備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