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世人常聽到的無人機,烏克蘭也開始將無人車用於各式任務中
鏡軍事2025.10.28 07:00 臺北時間

「軍傳媒」前線補給的新威脅

烏俄戰爭是一場消耗型衝突,補給線的重要性比任何時期都更加凸顯。烏克蘭初期的成功,很大程度源自俄軍補給體系的失能。俄軍車隊在基輔周邊道路遭遇烏軍無人機與游擊部隊的襲擊,導致燃料、彈藥無法及時送達前線,直接削弱攻勢。

烏軍則巧妙運用小型無人機監控俄軍補給車輛,並引導砲兵與遊蕩彈藥精準打擊。這種低成本、高精度的作戰方式,使傳統後勤線在高度透明化的戰場上,成為隨時可能被「切斷的動脈」。這揭示了一個現實:補給線已不再是後方安全地帶,而是新的前線。在無人機全面普及的戰場上,任何補給活動都必須假設處於敵方監視與攻擊之下。

機動後勤與分散式補給的必要性

在這種情況下,傳統集中式後勤難以為繼。美歐軍事理論逐步轉向「機動後勤」(Mobile Logistics)與「分散式補給」(Distributed Logistics):

  • 多路徑輸送:將物資分批、小量、多路運輸,降低單一路線被摧毀的風險。
  • 快速補給站:以前線臨時基地(Forward Arming and Refueling Points, FARP)的方式,讓直升機、無人機與輕型車輛能即時獲得油料與彈藥。
  • 隱蔽運輸:利用地下倉儲、隧道與隱身車輛,降低暴露機率。
  • 戰術偽裝:無人機偵察下,補給車隊必須具備更高偽裝能力,包括熱能抑制與電子隱形技術。

分散式補給的本質,是將後勤系統「前線化」與「碎片化」。雖然效率較低,但能換取生存與持續性。國防部長顧立雄日前在立法院受訪時指出,國軍的裝備都要朝向機動化方向改進,而除了前述的補給機動化,另一種解方,是以無人化與空中補給取代傳統有人補給車隊。例如以無人地面車輛(UGV)來執行快速補給,像美國研發的「Leader-Follower」車隊,能讓無人卡車跟隨有人領車,降低人員暴露風險,又或是以色列開發的「Carmel」計畫,甚至讓補給車輛全自動化,能在戰場上自主導航。

而烏克蘭也採用無人機執行空投補給,利用小型無人機可攜帶少量彈藥、醫療物資,快速送達前線小部隊。而大型運輸無人機則能取代傳統直升機,進行高風險地區的補給投送。目前民間商用快遞無人機技術(如 Amazon Prime Air),也已被多國軍方關注,認為可改裝為戰場物資補給工具。這些趨勢意味著,未來後勤不再是「龐大車隊」的畫面,而可能是利用中型載具負責大能量的運送、小型無人車、無人機與小型空投混合擔任即時少量的「網格式補給網絡」。

全文連結請按此參閱「軍傳媒」無人機襲擾下的後勤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