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亞國防部成員在洛克希德‧馬丁格林維爾廠區接收首批 F-16「戰隼」戰機。(Sgt. Darrell Hamm)
鏡軍事 2025.08.31 07:01 臺北時間

「軍傳媒」台美貿易數據揭示軍購模式戰略悖論

記者|軍傳媒

2024年,美國自台灣進口金額達1,162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然而,在亮眼的出口數據背後,卻隱含不容忽視的貿易逆差。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資料,美國對台貿易逆差高達739億美元,顯示台灣雖出口暢旺,卻未在軍購支出上換取對等的經濟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近年大幅擴張對美軍事採購,但這些交易並未完全反映在雙邊貿易統計中,形成「出口多、軍購高、帳上逆差大」的結構性矛盾。此現象不僅涉及經濟帳面,更關乎制度設計與地緣戰略布局的長期挑戰。

美方軍售政策,維持中立立場

根據美國國防安全合作局(Defense Security Cooperation Agency, DSCA)所發布的《安全援助管理手冊》(Security Assistance Management Manual, SAMM),美國對軍售合作夥伴具有明確偏好,即鼓勵採購美製裝備而非自行研製系統。此舉有助於促進戰時互操作性、後勤整合及政治影響力,並創造長期經濟效益。

不過,美國國防部在法律上對軍事採購模式維持中立,除非涉及受國務院出口管制的特定國家(如伊朗、中國、俄羅斯、北韓)或限定只能採用「FMS Only」的品項,否則各類軍事裝備皆可選擇透過直接商業銷售(Direct Commercial Sales, DCS)模式辦理。

全文連結請按此參閱「軍傳媒 台美貿易數據揭示軍購模式戰略悖論」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