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在2017-2018年,有過照顧爺爺一年的經驗,面對記憶退化,常忘記親人、如孩童般需安撫。工作繁忙的我難以時刻陪伴,全權由看護處理,我只陪伴那零碎的時間,部分長輩對爺爺的失憶冷漠以對,直至2018年爺爺過世。讓我困惑的是:長期照護究竟是情感的延續,還是沉重的負擔?抱持著這個疑問,我著手進入到兩個長照家庭開始記錄。
拍攝三年多的梅真、芸瑄以及秀金阿嬤,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考驗的不會只有體力上的消耗,秀金阿嬤無形中所散發出來的負能量,也大大影響照顧者的情緒波動。看見年紀略小於我的芸瑄,必須長期承擔照顧的責任,我也常在拍攝過程去思考,我能不能夠像他一樣,跟自己的阿嬤一起在外租屋並照顧他?(在看護進來前,有兩年多的時間是主要照顧者)在訪談過程中,我發現這個長照家庭,經歷過一層又一層的故事,經歷過五年以上的打磨,才能夠如此的放寬心的與我分享,這一堂屬於他們家的課程,那些曾經的苦難,終也轉化成這家庭凝聚的一個契機。
拍攝六年多的欣霏與金子阿嬤,一個非典型的陪伴與照顧的母女,食、衣、住、行、育、樂乃至工作,欣霏一對一且24小時的將媽媽帶在身邊,其中的哲學就是,欣霏照顧媽媽金子的同時,媽媽金子也在陪伴著她,這樣的一個思考邏輯,讓我反思照顧與陪伴的相對性。2022年的母親節前夕,我本想帶著這對母女外出,留下一些回憶,可金子阿嬤卻沒有更多時間了。看著欣霏與媽媽臨終前的那場對話,猶如在人生最後這幾年,他與自己媽媽的關係因為這場疾病,得到了和解;陪伴失智的母親,也讓他參與到媽媽回歸孩子的樣態。面對這生離死別,那是一種帶有無憾的豁達感。很高興能夠成為這故事中的一份子,欣霏以這樣瀟灑的狀態與我分享著,一堂屬於他們的人生課程。
長期照顧就像是一場耐力賽,每個人遇到的狀況皆不相同,透過這兩個故事的呈現,我只希望觀影者能夠在這之中,找到長照的共鳴與另一種思考方式,提升各自的耐受力,不想鼓勵人要做悲劇英雄,適時地宣洩與向外喘息,才能夠穩定與平衡。
《陪絆》全系列,總共兩集,連續兩週星期日晚間11:30在鏡新聞播出,記錄了失智症家庭中那些無聲卻深刻陪伴,反應照顧的重量。敬請持續鎖定《另一種注目》節目。
播出資訊:
▍《陪絆EP1.一堂家的課程》
▯ 首播時間 ➠ 𝟎𝟕.𝟐𝟎 星期日 𝟐𝟑:𝟑𝟎 ▯ 重播時間 ➠ 𝟎𝟕.𝟐𝟐 星期二 𝟏𝟓:𝟑𝟎
▍《陪絆EP2.一堂人生課程》
▯ 首播時間 ➠ 𝟎𝟕.𝟐𝟕 星期日 𝟐𝟑:𝟑𝟎 ▯ 重播時間 ➠ 𝟎𝟕.𝟐𝟗 星期二 𝟏𝟓:𝟑𝟎
ච 另一種注目𝐌𝐢𝐫𝐫𝐨𝐫 𝐃𝐨𝐜 ච
◍ 每週六、日首播 ◍ 鏡新聞86台、MOD 508台、鏡新聞YouTube
(「鏡新聞」已在MOD508台與YouTube頻道同步播出。)(本文為涉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