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漫畫預言風暴」不僅是一次假訊息的快速傳播案例,也讓人想起70年前美國社會心理學家Leon Festinger 在《When Prophecy Fails》[1]一書中記錄的經典事件,並提供我們進一步對比兩個不同時代中,群眾如何因信念而行動,媒體如何在其中扮演角色。
從《When Prophecy Fails》談信念、預言與群體認知失調
1954年,美國中西部某城市出現一個小型宗教團體,由家庭主婦 Dorothy Martin 領導,聲稱接收到外星訊息,地球將於當年12月21日毀滅,唯有信者能被飛船拯救。社會心理學家 Leon Festinger 與研究團隊潛入該團體觀察,當末日並未如期降臨後,信徒不僅沒有動搖,反而更加堅定地宣稱:「是我們的虔誠改變了神的旨意,世界才得以倖免。」
這正是認知失調理論的經典案例:當人們的行為(放棄工作、公開信仰)與現實(預言落空)衝突時,他們會傾向改變解釋方式以減少心理不適感。這起事件發生在大眾媒體仍具強大「守門人」功能的時代,訊息傳播較為集中,主流媒體扮演的是事後報導與觀察者的角色,對錯誤資訊的擴散尚具一定阻力。
日本漫畫的預言:網路時代假訊息的病毒式傳播
70年後,一部來自日本漫畫家竜樹諒的作品《我所看見的未來》[2]引發了亞洲區域性恐慌。書中提及作者曾夢見2025年7月5日發生大地震與巨浪,引發社群平台用戶以「日本版巴巴萬加」[3]之名瘋傳預言。
TikTok、微博、Facebook、YouTube 等平台迅速放大謠言,成千上萬的轉貼與剪輯影片使這則沒有科學根據的夢境「看似真實」。即便日本氣象廳多次出面澄清「目前無法預測地震」,許多旅客仍因恐懼取消赴日行程,造成實質經濟損失。與前述1954年美國的個案相比,這是一場無中心、去組織、由平台演算法強化「吸睛內容」的假訊息擴散。謠言的生成不再依賴宗教教義或集體聚會,而是來自文化商品與社群動能的結合。
媒體倫理與科學素養:資訊混亂時代的防線
這兩起事件雖發生於不同時代與背景,卻都揭示了一個核心問題:當人們遭遇不確定與恐懼時,容易將希望或焦慮投射於「確定性預言」上,而媒體與資訊環境則能放大這些信念的力量。在 1954 年,媒體能保有一種觀察者距離與反思空間;但在今日,媒體本身往往已成謠言的傳散工具——無論是以娛樂角度報導、追逐點擊、或未經查證的轉發,皆可能成為放大錯誤訊息或假訊息的推手。這不僅挑戰了新聞從業者的倫理自覺,更測試著公民的資訊判讀能力與科學素養。
這兩個案例告訴我們,於今我們需要的不只是「闢謠」的能力,更需要打造一套能夠理解不確定、面對複雜資訊的社會免疫系統。教育不應只教導如何辨認假訊息,也應培養對預言與權威聲稱的懷疑精神;媒體不應僅止於事後澄清,也應在事件初起時即展現出負責任的把關與引導。
「預言的力量」從來不只來自預言本身,而是來自人們賦予它的信任、恐懼與行動。在資訊密度爆炸、媒體節奏加快的今天,《When Prophecy Fails》和《我所看見的未來》的故事不只是過去式,它仍以不同形式在我們身邊不斷上演。唯有在媒體倫理與科學素養上築起堅實防線,社會才不會在每一次預言失敗之後才驚覺——我們早就該學會如何辨識與思考。
[1] https://www.amazon.com/When-Prophecy-Fails-Leon-Festinger/dp/1578988527
這本書也有中譯本 https://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013874633
[3] 巴巴萬加是保加利亞一位著名的盲眼預言家(1911–1996),常被稱為「巴爾幹半島的諾斯特拉達姆斯」。她據說曾預言多起世界大事,如蘇聯解體、9/11事件、福島核災等(雖然許多說法未經查證)。她生前的預言記錄被追隨者廣為流傳,也經常被媒體在每年年初引用來做「今年預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