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左圖:ONO 2023年會主題演講人Margaret Sullivan (Photo by Michaelbenabib, License: CC BY-SA 4.0, Wikipedia);右圖:《好好評新聞──公評人來了!》LOGO

用「徹底透明」贏回閱聽人的信任

作者|外部公評人翁秀琪

今年擔任國際公評人組織ONO(The Organization of News Ombudsmen

and Standards Editors) 2023倫敦年會主題演講者是瑪格麗特.莎麗文(Margaret Sullivan),她是前《紐約時報》第四任的公眾編輯(Public Editor,2012-2015),也曾擔任《華盛頓郵報》的專欄作家(2016-2022),目前則是《衛報》(The Gardian) 駐美專欄作家。

2012 年7 月16 日,當《紐約時報》宣布莎麗文的任命時,該報前執行主編吉爾.艾布拉姆森(Jill Abramson) 表示:「瑪格麗特擁有在此時擔任我們這一關鍵角色需要的經驗。她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32 年印刷媒體的背景,她在新聞界以記者、專欄作家、編輯和經理的身份脫穎而出[1]。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的是,她在擁抱新平台以及通過網路、印刷和面對面方式與讀者進行即時互動方面表現出了嫻熟的能力。」 與《紐約時報》之前的公眾編輯不同,莎麗文簽約四年,但是到了2015年,她沒有再和紐時續約,而於2016年前往《華盛頓郵報》擔任專欄作家。

莎麗文於ONO年會的主題演講題目是〈為什麼記者必須拒絕「後真相」[2]標籤〉[3]。 演講開始,她先花了一點時間討論「假新聞」。 她認為這個概念一直到 2015 年才真正作為一個術語存在,而始作俑者就是當時參選美國總統的川普。川普把不利於他的報導都一律稱為「假新聞」,並用此來貶低當時批評他的媒體。川普的發言人和幕僚,稱他們陣營提供的事實為「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而這一切都發生在美國最值得信賴的新聞形式 -- 地方新聞、區域新聞正在急劇下降的環境中。

莎麗文以她自己曾就職的《布法羅新聞》(The Buffalo News,)為例說明,她表示當她 1999 年成為該報的編輯時,新聞編輯室有 200 人,相當標準。 她說它甚至不能算是一個大新聞編輯室。 20 年後的現在,該報新聞編輯室的人數已降至 50 人以下。 這在美國全國是很普遍的情況。 更令人憂心的是,美國每周平均有兩份報紙停業,大部分是周刊。 美國全國各地新聞編輯室的記者數量也正在大幅下降,這對於美國的民主傷害很大。

莎麗文語重心長地說,新聞業是確保民主不會落入大海的重要基礎。 因此,我們可以幫助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之一就是盡可能堅持最好的新聞報導

可是因為受到一些如川普的極右政治人物的影響,在美國及全球有越來越多的人不信任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主流媒體的報導。 「我們如何接觸那些不想相信我們的人群,我們該如何做到這一點?」 莎麗文提到她最近找到了一種非常有用的方式來思考這個問題,就是:當我們談論人們不信任我們時,也許我們腦中的框架不應該是我們如何才能得到他們信任? 至少應該是:我們如何才能盡可能值得信任? 我們無法控制人們是否信任我們。 我們能控制的是我們的新聞是否真正值得信賴。 莎麗文表示:我認為我們真的只能做我們能控制的事情,但我認為我們可以控制的事情很多。

莎麗文認為新聞從業人員能做的就是確保新聞報導是值得信賴的,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做到這一點,而可以做到這一點的方法之一就是「徹底透明」(radical transparency)。

所謂的「徹底透明」,就是新聞工作者需要與讀者、觀眾針對他們的工作方式進行溝通,並以盡可能公開、專注和明顯的方式做到這一點。 高明的新聞編輯應該在報導和出版物中向公眾做出更多的解釋。 他們可以透過常設的專欄或文章,談論他們是如何完成這個故事、如何處理匿名來源,如何開展採訪和報導的工作。 這是非常有價值的。 在可能的範圍內,新聞工作者應該讓閱聽人了解,記者在處理特定故事或廣播過程中,他們是如何得出報導的結論的。 盡可分享他們採用的報導技術、主要的數據、調查進行的方式、各類可以公開的文件。 換句話說,把整個過程攤開在閱聽人眼前,讓他們自己查看。 莎麗文認為這非常有幫助, 並將之稱為徹底的透明度。

其次,確保新聞報導取得閱聽人信任的第二種方法是應該倡導和參與新聞素養(news literacy)的培養。 許多人不明白如何辨別在新聞媒體中流傳的訊息,何者為真,何者又是虛假訊息。 但這並不容易,特別是當我們進入人工智慧、深偽(Deepfakes)以及所有看起來很像新聞業但其實不然的世界時,這將變得越來越成為一個問題。 因此,不僅是學校,所有的成年人都應該學習如何進行比較和對比,如何辨別真假,如何查看新聞網站並能分辨其真偽。

了解此次ONO 2023倫敦年會的主題演講重點後,或許您和我一樣會覺得卑之無甚高論,不過,莎麗文提出的「徹底透明」的做法,倒是值得參考。

媒體除了儘量做到最好的新聞報導外,可以透過各種方式與閱聽人溝通,讓閱聽人對於媒體工作者的工作方式有進一步的理解,這樣,其實也是培養閱聽人新聞素養的好方法。

目前,國內《鏡電視》外部公評人[4],和《天下雜誌》編輯顧問黃哲斌[5]其實早都已經努力在做這樣的事,扮演媒體和閱聽人之間的橋樑。黃哲斌主持【天下開門】,每月一篇人物故事,讓《天下》打開大門,邀讀者走進《天下》,看見、理解《天下》,並搭配專家訪談,探究數位時代的驚異奇航。

《鏡電視》則自2021年設置外部公評人,負責提升新聞製播之專業素養與新聞工作者素質,確保自律內控機制,落實觀眾對新聞內容之申訴,建立公眾對媒體之問責機制。 《鏡電視》外部公評人辦公室成立以來,已陸續完成各項工作,建立完善的外部公評人制度,所有工作成果均已上網供同業及閱聽人參閱[6]。 自2023年六月,更製播「好好評新聞 公評人來了!」podcast節目[7],除介紹公評人制度及公評人的主要工作外,並計畫於不同集次中,規劃《鏡電視》各類節目的主要負責人與受邀來賓針對節目進行方式,內容特色等進行對話,促成閱聽人對《鏡電視》的瞭解和信任。《鏡電視》新聞台每三個月一次的「閱聽人會議」,更是媒體主動邀請閱聽人到電視台參訪、互動的具體作法。

在用「徹底透明」贏回閱聽人的信任這條路上,我們走得不比歐美國家差。

[1] 莎麗文是紐約西部最大報紙《布法羅新聞》(The Buffalo News,)的第一位女性編輯和執行編輯,此前她曾擔任記者和專欄作家。 莎麗文將《布法羅新聞》的報導重點放在貧困、經濟發展和公共教育不平等方面,並為該報成立了第一個調查小組。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garet_Sullivan_(journalist)

[2]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0%8E%E7%9C%9F%E7%9B%B8

後真相(英語:Post-truth)是一個哲學和政治概念,指「共同的客觀真理標準的消失」和「事實及另類事實、知識、意見、信念和真理之間的迂迴滑移」。後真相話語通常反對科學方法和調查。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和英國脫歐公投前後,這個詞以後真相政治的形式獲得了廣泛的普及。

[3] 這部分的資料在ONO的官網上屬於只有會員才能看到(members only)的內容。https://www.newsombudsmen.org/2023-ono-conference/

[4] https://www.mnews.tw/story/reports

[5]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4157?template=transformers 黃哲斌在【天下開門】《天下》打開大門,每月一篇人物故事,邀讀者走進《天下》,看見、理解《天下》,並搭配專家訪談,探究數位時代的驚異奇航。

[6] https://www.mnews.tw/story/reports

[7] Spotify: https://spotify.link/intL9ORZ0Ab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id1694847996......

鏡好聽: https://spotify.link/intL9ORZ0Ab

更新時間 2023.08.09 13:38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