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環境影響評估法》修法結果,身為關係人的太陽光電產業七大公協會(以下簡稱七大公協會)表示,重大能源政策在缺乏公開、公正與充分討論的情況下迅速通過,令人深感遺憾。這項制度變動將全面波及95%守法業者,使台灣綠電新增量大幅放緩,RE100企業勢必面臨綠電稀缺與成本墊高的壓力,進而衝擊半導體、AI與出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也動搖外資對台灣投資環境的信心。
七大公協會進一步指出,本次修法在多方意見未能充分納入的情況下通過,恐導致執行標準不一、行政量能過載,增加政策落地風險,最終也不利於環境保護與能源轉型。
修法後,大量案場恐被迫進入漫長程序,綠電新增量勢必放緩,企業買不到綠電,或被迫承擔高成本綠電。這恐將造成:
- 半導體、AI產業綠電需求難以滿足
- 出口製造業RE100承諾履行風險升高
- 外資對台灣能源穩定性的疑慮增加
七大公協會表示,再生能源本質上是全球認定最潔淨、也最能減緩氣候變遷的能源型態,因此被國際大廠視為RE100的核心要件,其目的正是以保護環境為前提推動能源轉型。然而在台灣,再生能源卻長期被污名化為「破壞環境」,並被套上甚至比火力與核能更嚴的審查門檻。台灣政治凌駕一切,太陽光電更屢次成為政策角力中的犧牲者,制度負擔層層加碼,錯誤的標籤不僅模糊真正的環境問題,也使綠電更難推動,進而提高企業取得綠電的難度與成本。
此外,七大公協會更特別強調:「我們推動綠電的初衷,是讓企業能使用到更穩定、更便宜、更容易取得的綠電。但政策變動與政治拉鋸反而使綠電供給無法擴大,價格居高不下,最終受害的是整體產業鏈與全台企業。」
持平而論,台灣多數光電業者皆依法合規推動綠能,卻因少數個案就被要求承擔全面性制度收緊的後果,不但懲罰守法者,也無助改善生態管理。更可能形成「良幣受害、劣幣淘汰」的現象,使綠電推動成本更高、速度更慢。
七大公協會指出,台灣目前約有35萬直接與間接從業人員,制度驟變將使太陽光電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若大量案場長期卡關,不僅可能引發產業鏈萎縮、企業營運受阻,也會使外資對台灣能源環境的可預測性產生疑慮,乃至出走。若政府未及時提出配套與因應措施,後果將不只是單一產業的危機,而是恐使台灣的能源轉型目標面臨失敗風險。
事已至此,七大光電公協會再次強調,我們支持環境保護,也願意遵循新制度。但政府必須正視綠電放緩、成本墊高與產業鏈風險,並提出明確可行的配套,確保台灣能源轉型與科技產業競爭力不因制度落差而倒退。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