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 Logo
Sponsor Logo
2023年作家陳思宏在文化部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安排下,參加布魯克林圖書節活動。(圖/ 陳克宇)
2023年作家陳思宏在文化部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安排下,參加布魯克林圖書節活動。(圖/ 陳克宇)

徐淑卿專欄/「臺流」最前線

這週臺灣文學館舉辦「言嶼交響:臺灣文學翻譯暨出版國際論壇」。英國Honford Star出版社共同創辦人Anthony Bird在回答提問時即說,他們出版臺灣文學作品,沒有想過是為了推廣臺灣文學,因為他們面對的是一本一本的書,推廣臺灣文學是書出版後隨之而來的附加價值。

Honford Star每年出書量大約8本左右,以亞洲翻譯文學為主。他的回答點出當我們希望臺灣文化被世界看見時,雖不能妄自菲薄,但更不能過於天真。因為這是一場在海外文化場域的拚搏,各國創作都匯集其中,不但要以作品論高下,也要爭奪能見度,而這些只有當作品被接受時,推動國家品牌的意圖才會有效。

現任文策院董事陳斌全,今年初剛卸任臺灣駐英代表處文化組組長職位。他的看法和Anthony Bird類似,在英國文化發展這麼成熟的市場,他們首先要看的是內容本身的價值,至於來自哪裡,不是一開始被關注的重點。

這既是困難也有其正面意義,顯示能在英國被接受的作品,已達到一定國際水準。但也意味著駐外人員文化推廣的策略必須因地制宜。

像是英國本身已有成熟的內容評價標準,刻意強調來自臺灣的國家意象作法必須退居其次。而是如何讓他們注意到可能會感興趣的臺灣作品,設法嵌入他們的策展設計中,甚至以彼此交流討論的方式,擴展他們對臺灣文化內容的了解,這些可能都需要時間的積累。

陳斌全舉例說,英國每四年會選出一個城市作為「文化之都」,不但中央會投入相當多預算,BBC等媒體也會大量報導。同時策展單位也會需要更多內容,來豐富這個城市的文化節慶,這就是台灣參與其中的好機會。

2025年英國「文化之都」是布拉德福(Bradford)。該計畫的國際合作部門主任Daniel Kok與駐英代表處文化組是舊識,因此雙方策畫「臺灣焦點(Taiwan Focus)」單元,邀請臺灣表演團隊「身體處方」與「斜槓青年創作體」在布拉德福演出,這也是臺灣第一次參加英國文化之都盛會。

正好「身體處方」剛結束在亞維儂藝術節的演出,「斜槓青年創作體」則結束在愛丁堡藝穗節的演出。這種延伸巡演的方式,不但可以減少演出者移動的耗損,對主辦單位來說, 也可以精簡交通費用。

另一個例子則是今年英國電影協會(BFI)在南岸中心影城所舉辦的「多元聲音:重構臺灣新電影」專題。策展人 Hyun Jin Cho原本就對臺灣新電影感興趣,因此前幾年駐英代表處文化組透過臺北金馬執委會的安排,讓她以自費方式參加金馬影展等活動,增加對臺灣電影的理解,而後促成此機緣。

相對於在英國,比較處於建議與尊重當地策展生態的態度,在北歐就會採取更主動出擊的作法。陳斌全說,在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期間,他更了解環波羅地海與北歐的重要性。一方面,他們共同有著俄羅斯的威脅,在烏俄戰爭後,對有相同處境的臺灣,興趣增加。

另一方面,他們地理位置非常接近,像是愛沙尼亞的塔林,對面就是芬蘭的赫爾辛基,具有同聲共振的文化效應。所以在這些地方舉行臺灣文化活動,會有非常顯著的影響效果。

比如2023年芬蘭國家視聽中心推出「來自臺灣的飛天戰士」武俠電影專題,以及臺灣當代重要導演與臺灣新電影的夏秋季專題放映。之後,挪威電影中心就主動聯繫,希望可以辦臺灣電影展。

2024年挪威電影中心就在奧斯陸、卑爾根等6個城市,舉辦「臺浪(Taiwanese Waves)—臺灣電影回顧專題」,放映侯孝賢、楊德昌以及蔡明亮的經典作品,以及臺灣新電影時期的代表作。

不以國別區分,而將這些地區想成一個文化彼此互動合作的區塊,此處鳴他處響,這與前波蘭駐臺代表梅西亞(Maciej Artur Gaca)的看法不謀而合。

梅西亞在前述論壇中,提到小語言的生存智慧。要點包括:「星座式網絡constellation」,小語言依靠合作而非中心;「翻譯即自我定義」,在他者的語言中重新看見自己;「能見度需更新」,每一譯作皆為再一次的發聲。波蘭與臺灣同為語言的島嶼,以翻譯為橋,與世界對話。

如何進入緊密相連的文化區塊,甚至如今年韓國主辦亞太經濟合作峰會(APEC),在慶州舉行「文化創意產業高階對話」,首次將「文化創意產業」議題納進經濟組織的合作對話中一樣,臺灣如何進入文化的區域組織中,陳斌全認為,這也是政府須正視的課題。

紐約則是另一個文化同樣高度成熟的城市,駐外文化工作人員也自有其挑戰。今年8月剛轉調臺北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處長一職的張惠君,之前擔任文化部駐紐約辦事處臺北文化中心主任。她認為文化外交最重要的武器,還是優秀的作品。

以臺灣文學來說,張惠君的作法是,密切留意即將翻譯成英文版的作品。主動邀請作者到紐約等地,參加書店、大學與文學節等活動。因為有英文版,表示出版社已經幫忙做了篩選,也更可能被當地市場接受,同時出版社需照顧的作者很多,所以也很樂意和他們合作。

比如2022年陳思宏《鬼地方》在美國出版時,即入選《紐約時報》秋季書單,也被《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選為2022年世界文學年度十大好書。他們便趁此機會邀請陳思宏到美國,包括紐約公共圖書館、喬治華盛頓大學以及布魯克林圖書節等,陳思宏這幾年大概在美國出席了近40場活動。

另一個高光時刻,自然是去年楊双子和金翎以《臺灣漫遊錄》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的翻譯文學獎。在入圍後焦急等待的時刻,他們迎來臺灣第一次得到美國國家圖書獎的喜訊,也立即將楊双子令人動容的得獎致詞傳回臺灣。

張惠君說,其實今年5月《臺灣漫遊錄》還獲得第一屆美國亞洲協會(Asia Society)「夏白芳圖書獎」(Baifang Schell Book Prize)翻譯文學獎。這個獎的特別之處是,評審都是同時也懂中文的漢學家或作家。

但不是所有事情都這麼水到渠成。紐文中心促成臺灣舞團踏上著名的雅各枕舞蹈節(Jacob’s pillow dance Festival) ,就用了4年的時間。

從2021年到雅各枕舞蹈中心拜會藝術兼行政總監的潘蜜拉•泰格(Pamela Tatge)開始,到 2023年4月,臺中國家歌劇院副總監鄢繼嬪邀請潘蜜拉來臺演講,並將她帶到臺東,和布拉瑞揚舞團到海灘踏浪、在劇場跳舞,讓她印象深刻。

同年7月,臺灣滯留島舞蹈劇場入選美國國務院「中央舞臺」(Center Stage)巡演計畫,有一場表演即安排在雅各枕。紐文中心又藉此機會再次詢問布拉瑞揚或其他舞團在此表演的可能性。最後終於確定布拉瑞揚舞團2025年在雅各枕舞蹈節的演出。

駐外需要認識各式各樣的人,尋求各種合作可能。其中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在2023年參加紐約國際表演藝術年會(ISPA)上,認識烏克蘭國立美術館館長Olesia Ostrovska-Liuta。

張惠君跟她說,因為戰爭的關係,很多媒體都會報導烏克蘭藝術家在紐約的活動。她的工作也是希望將臺灣的文化創作帶到紐約,希望能有很多媒體報導。但是她不羨慕烏克蘭,因為它們經歷戰爭,她希望臺灣在和平的時候,就能獲得這樣的關注。

Olesia Ostrovska-Liuta 將手機拿給張惠君看,說烏克蘭國立美術館有一個展覽明天開幕,他們將布好的展傳給她。她那天的演講也正是提到烏克蘭戰爭中藝術家們在做什麼?他們仍然在創作,也仍然舉辦展覽。只是他們開館的時間有點奇怪,因為必須配合基輔電力供應時間,而且也有一行文字說明:如果聽到空襲警報請趕快避難,票根仍有效,可再回來觀賞。

張惠君說,當下她覺得這個國家真了不起,即使在戰爭中,百工百業仍在為國家奮鬥。後來因為此次相識,彼此洽談合作的可能,她建請文化部邀請Olesia Ostrovska-Liuta訪問臺灣,而於2024年10月成行。

就像即使在戰爭中,烏克蘭的百工百業仍在為國家奮鬥。當我們說文化臺灣隊時,不僅是創作者、出版社、版權代理以及政府的補助支持,也有置身文化外交現場,為臺灣文化內容尋求機會並與當地文化資源連結的人。是這些,才讓臺灣成為世界文化星圖的一環。

相關文章

徐淑卿專欄/以黑暗,點亮城市之光

徐淑卿專欄/我們為什麼需要投資文化?

徐淑卿專欄/懷舊之謎

更新時間2025.11.14 11:00 臺北時間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