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同黨劇團《父親母親》獲本屆臺北戲劇獎最佳戲劇,構思來自同黨劇團團長邱安忱近年來對台灣近代史及布袋戲史的研讀心得。評審團說:「透過尋父的歷程,巧妙地鑲嵌了台灣布袋戲史,從日治到戰後,從戒嚴到解嚴,從壓抑到彰顯,身世之謎解開的同時,也是世代尷尬的諒解。全劇敘事層次豐富,6位演員在數十個角色變換之間,行雲流水,故事感人肺腑!」(同黨劇團提供)

鏡相人間/不NG,不喊卡,將熱情燃燒殆盡 臺北戲劇獎入圍和得獎者的心聲

記者|鏡週刊

2025年,金曲獎36歲,金鐘獎60歲,金馬獎63歲了,然而也是到了今年,劇場人等來了屬於他們的臺北戲劇獎。

首屆臺北戲劇獎 劇場人閃亮亮

首屆臺北戲劇獎日前揭曉,由同黨劇團《父親母親》獲最佳戲劇,僻室House Peace《我的初戀是頭鹿》獲最佳音樂劇,金士傑和許富凱分別以《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和《五木大学—夜の女王櫻子媽媽》奪戲劇類男演員跟音樂劇類男演員。臺北戲劇獎由台北市文化局舉辦,吸引55個劇團、73件作品報名,然而開獎前的網路討論聲量不若早幾天落幕的金曲獎和台北電影節,評審團總召集人吳靜吉在入圍記者會說道,他在記者會當天詢問AI可否找到2024年下半年台北劇場演出資料,竟然只列出10條結果,「這意味著台灣很多演出並未收錄至大眾熟悉的網路資料裡,很希望藉由臺北戲劇獎的設立,能增進台灣當代劇場的討論跟關注。」

台灣首次頒獎給劇場人,獲得的資源和關注度,或許和老字號的金馬獎、金鐘獎不能比較,但一個頒獎典禮該有的入圍禮包、星光大道,和精彩的典禮樣樣都沒落下。廖音喬是電影《日耀日式散步者》美術設計,今年以《凱吉一歲—永遠不回頭》和《太陽》雙項入圍舞台設計,她說自己直到收到入圍大禮包後,才有真正入圍的喜悅。禮包有什麼,莫非是和金馬獎一樣的大同電鍋?「零食,很多很多的零食。」廖音喬笑說。劇場演出期間,後台通常會有一桌滿滿的零食桌,上頭寫著「某某某給大家的豆花」或「誰誰誰請吃紅葉蛋糕」的貼紙,頒獎典禮執行小組以此為發想,把入圍禮包包裝成「戲劇獎後台補給箱」。

廖音喬以《凱吉一歲—永遠不回頭》和《太陽》2件作品入圍最佳劇場設計,然而主辦單位把舞台、聲音、燈光、服裝設計和影像5項專業獎項混在一起,由14個入圍者選出3名最佳劇場設計,劇場也有不同的聲音。

金鐘、金馬有紅毯星光大道,臺北戲劇獎也有「聚光大道」,金馬、金曲大明星走紅毯,有Vovlo、Lexus接送,臺北戲劇獎也有,但禮車是55688多元計程車,這樣安排不免有些自嘲的意味,但也符合劇場人的精神,靈活而機動。

不需複製百老匯 做自己鐵錚錚

而不像三金典禮選擇週六舉辦,選擇週一這樣冷僻的時段,也意味著劇場的特殊生態。主持人黃迪揚說:「劇場工作者在週末(五、六、日)通常都需要工作演出。演出前,禮拜二、三、四則忙於綵排、技術排練和中綵排。因此,禮拜一是劇場人一週中『閒下來的風險比較大』的時間,也就是他們平常休息的時候。這樣安排是為了讓劇場人在演出結束(例如週日演完拆台後),能在週一擁有休息時間,並參與這場專為他們設立的盛會,其實就是讓劇場工作者感受到這個世界與我有關了。」

典禮同步直播,獲網友一致好評。劇場人也沒因為市長蔣萬安和文化局長蔡詩萍是主辦方,當天坐在下面,批評的力道就小了些,戲劇獎把舞台、聲音、燈光、服裝設計和影像五項專業獎項混在一起,由14個入圍者選出3名最佳劇場設計,劇場人蕭東意在串場影片直接虧:「燈光設計跟聲音設計是要怎麼一起評?比光速跟音速嗎?」

臺北戲劇獎主持人黃迪揚(中)典禮表現深受外界肯定。

黃迪揚首挑大梁主持典禮,節奏掌握得宜,也獲外界高度肯定,他在表演節目《劇場,劇場》的台詞說出了主辦單位的的創意和用心,「所有的頒獎典禮都是劇場,這場頒獎典禮是由28位表演者,409位幕後工作人員,233個cue點,53個小時搭台,64個小時排練,共計70,260字的腳本,預估總時長120鐘,目前看起來絕對會超時,但是沒有關係,因為劇場不會喊卡,也不能NG,我們必須將錯就錯,臨危不亂,看不出痕跡,因為今天晚上是第一次,由劇場人演給劇場人看的劇場,由劇場頒獎給劇場的劇場。」

以《天王降臨多久川》獲最佳劇場設計獎(舞台設計)的吳紫莖說:「我知道大家對這第一次的獎項有很多期待,今天看到台下,有很多掌握我們文化資源分配的人,不論你代表的是政府機關、場館或者是製作方,我想說的是,台灣從來不需要複製一個東尼獎或一個百老匯,台灣的劇場有自己累積的道路。希望在座的大家,可以給台灣的年輕創作者更多支持,創造真正具有公眾意義的作品和行動。」

固執又勇敢地做 縱使是苦哈哈

一群苦哈哈的劇場人聚在一起,藉由擁抱、掌聲、微笑,相互鼓勵,解離症患者林靖雁自編自導自演的《時間就像是從來沒消逝過》,從蔡明亮手中接獲最佳獨立精神獎,泣不成聲的致詞令人動容,「作為一個台灣人,能在第一屆得到這個被稱之為獨立精神的獎,我很榮幸。獨立製作是一條很孤獨的道路。我沒有在學校念書,我16歲就來台北,開始自己學做劇場,做獨立製作。每一次真的都是在燒我的命,在沒有背景跟資源的情況底下,一直在做吃力不討好的演出。為什麼?因為其實我只會這樣子做。我一直覺得,我每一次的努力過度,這麼用力走出來的路,能夠讓跟我一樣年紀懵懂的少年少女明白:只要想要創作,與創作本身的美麗與哀愁,所有所有的一切都非常的值得。」他感謝身邊夥伴,感謝交感身心診所,也感謝觀眾,「能被肯定真的是太幸福了。其實我原本以為這是我最後一次做了,但是很多人都跟我說一定要努力做下去,努力活下去,未來我們會再見面的。我真的是一個很沒有自信的人,這個獎項像是在告訴我說『我對創作一定要有自信』。我是林靖雁,未來我會繼續固執又勇敢地做下去。」

寂寞的創作者在聚光燈被被看見了,被肯定了,正是一個頒獎典禮最大的意義,《上身不由己》《消失的六期生》《沙拉殺人事件》《黃金人生Crystal》《太陽》《萬象園》…得獎的,沒得獎的,若非臺北戲劇節,我們不知道過去1年台灣有這麼多精彩的戲劇,轉型正義、歷史追尋、性別認同、病體展示…題材如此多元,風格如此強烈。根據兩廳院公布的數據,2024年和前年相較,節目數量達3,153檔,年增7%,演出7,570場,年增12%,總體產值也增加17% ,然而花團錦簇背後也有「生產過剩,過度競爭」的隱憂。

林桂如入圍最佳劇場設計獎(聲音設計),她說此次入圍,代表了台灣戲劇界對於專業及多元價值的認同。(臺北戲劇獎提供)

以《凱吉一歲—永遠不回頭》入圍最佳劇場設計獎(聲音設計)的林桂如說:「一個週末全台多個場館可能同時有10檔表演,但藝文人口成長未能跟上,導致觀眾觀望、延後購票,最終使票房難以衝高,令行銷資源較少的製作面臨巨大壓力,恐致產業萎縮。這個產業除了和需與演唱會、電影競爭,同樣也得和同屬性的表演戲劇競爭。」

表演藝術是勞力密集產業,黃迪揚的經歷也許能體現表演藝術工作者的尷尬:作為北藝大畢業、根正苗紅的舞台劇演員,演出果陀《五斗米靠腰》叫好叫座,但在演藝圈載浮載沉,直到因為《影后》中助理「壁虎」一角才為觀眾熟知。

黃迪揚說他們班現今還在影視產業,除了他跟施名帥,其他的去開咖啡館、去賣酒、去賣房子,反正每個人都是戲劇系出身,都很會演,日子過得很好。「其實我也不覺得天生下來就吃這頓飯,我也是連滾帶爬,像走天堂路一樣,我爬到這裡,所以並不用特別說要當個堅持的人,或是要當個完成夢想的人。我覺得你應該要利用這些東西,更認識自己。」他打了個比方:「有些人說要學股票,欸,花個2、3萬塊試看看,可是一打開APP,你是不是就要問自己:『我到底要不要認真學這件事?』如果要,就得天天看二十個YouTuber,每天排時間去理解;如果認真想一想覺得好無聊,那就乾脆不要了。表演其實也是一樣的邏輯。」

觀眾的掌聲笑聲 感動得樂呵呵

黃迪揚說,如果沒感覺,那就快離開,逃避一點都不可恥,也無需自責。問他為何仍選擇留在劇場,6月才剛演完楊景翔演劇團《蘑菇》的他說,即便現在工作滿檔,他規定自己每年要演一齣舞台劇,不像拍影集,從拍攝、後製、配音到播出,要等半年以上才知道觀眾的反應;劇場沒有NG,燈亮起就只能一路演到底,出錯了、忘詞了,大家要互相救援。對他來說,那些在台上臨場互補的瞬間、與觀眾共享的呼吸和情緒,才是表演最純粹的狀態。觀眾的反饋是即時的,笑點有沒有被接住、情節有沒有進入人心,觀眾會用掌聲和笑聲給出答案,「我在台上,好像整個人毛細孔被打開一樣,那種魔力我無法拒絕,對我而言,那就是屬於我自己的陳奕迅演唱會。」

解離症患者林靖雁獲最佳獨立精神獎,泣不成聲的致詞令人動容。(臺北戲劇獎提供)

The show must go on,黃迪揚的話,也許解釋了這麼多劇場工作者,何以再窮再困頓,也非站上台演戲不可。金士傑演了50年的戲,多次入圍金馬、金鐘,然而今年以《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獲首屆臺北戲劇獎肯定,他入圍得獎,是74歲的老戲劇人慷慨地把光環送給這個新生的臺北戲劇獎,而非這個只有一歲的臺北戲劇獎把殊榮給了金士傑,一如我們訪問他入圍的心情,他說:「得獎與否,開心歡愉都只是當下一瞬間的感受,重點是你有沒有喜歡你的工作,你在台上有沒有讓台上觀眾感受到你的激動,你的享受,那才是最重要的事。」

相關文章

鏡相人間/揭開中國銳實力 經民連漫漫12年

鏡相人間/賣成人玩具的人

鏡相人間/烈火重生 從倖存者到助人者的療癒之路

更新時間 2025.07.20 14:40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