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自2005年開播至今,學生劇展已培育近百位台灣新銳導演,創作184部短片作品,昨「公視學生劇展20週年影展」精選歷年來頗受讚賞的經典短片盛大放映,包括《自由人》、《煙火》、《小偷》、《神算》、《時代照相館》及《木頭人》。公視總經理徐秋華表示:「公共電視始終將促進臺灣影像工作者養成當作重要使命。二十年來,公視學生劇展一直是個重要平台,我們投入豐沛資源,成功扶植超過一百位學生導演」。「公視學生劇展20週年影展」不僅在影廳,也於公視頻道、公視+平台放映。
公視節目部經理於蓓華也說「以學生劇展80萬有限空間裡,獲得他們人生中的第一張名片」。徐秋華提到,學生劇展作品「一直送國際影展,然後也獲得很多國際的能見度」,也因為學生發想的題材新穎、多元;《神算》延伸影集《通靈少女》成功打開市場之後,更吸引「很多國際或大型公司紛紛來詢問公視還有沒有新的學生劇展案子」,希望發掘出可發展成影集或電影的IP。
公視學生劇展20年來,不僅是單純提供資金補助,更是臺灣影視創作的搖籃與試驗場。當初係公視與台北藝術大學電影所副教授李道明以產學合作出發,如今成為發掘新銳影視人才的重要平台。歷經十餘年,許多導演從當年的青澀學子,搖身一變成了台灣首屈一指的影劇工作者,林君陽執導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獲金鐘導演獎;林冠慧創作《不良執念清除師》在2023年金鐘雙料入圍,並獲頒編劇獎;曾英庭以《用九柑仔店》獲2020金鐘導演獎;陳鈺杰則跨入國際,執導日本松竹映畫首部跨國製作電影《盛情款待》;陳和榆的《神算》衍生影集《通靈少女》更是席捲全臺。
影展特別邀請導演、演員分享當年創作心得。做為公視學生劇展早期「大學長」, 2007年執導《木頭人》的林君陽表示,這部作品著重在「青春的註解」,也讓自己誠實面對人生中的小感動。當年他堅持使用底片拍攝,認為這個媒材與回看青春的主題形成「奇妙的呼應感」,也學會「在有限拍攝次數下更精準地掌握每一個鏡頭」。林君陽強調,學生劇展是一個珍貴的「加速器」和平台,能讓創作者的文字被看見、被放大,開啟想像不到的連結與舞台。
傅孟柏也分享2012年參與曾英庭導演的《煙火》,特別提到導演用底片拍攝「對學生劇組來說相當奢侈」,也在與對手演員呂雪鳳身上「默默學到很多即興的技巧」。傅孟柏也形容與導演曾英庭合作體驗,形容導演態度專業且堅定,「就是獅子座的男人,很堅持他要的東西,那個堅持是沒有人可以撼動的,要拍這個動作,就是要拍到」。
曾英庭分享《煙火》是從自己高中同學當兵的故事獲得靈感,在過年的牌桌上聽到時竟感動落淚。他形容《煙火》是在「沒有算計的很純粹狀態下」完成,這份純粹在日後創作道路上卻也難以再得。他指出,在公視學生劇展學習將抽象想法、情感具象化傳遞給觀眾,認為是重要的「轉化過程」和「試金石」。也打趣提到當年為了找演員「從台藝大騎到北藝大」,笑稱自己像變態般隔著窗戶觀察一位「很率真不造作、有一種渲染力」、「看得到他在發光」的演員,就是片中主演傅孟柏,也開啟兩人六度合作的契機,而傅孟柏也藉曾英庭的長片《最後的詩句》摘下金鐘影帝。曾英庭回憶當年廖慶松鼓勵他用底片拍攝,還幫忙牽線陳明章配樂,在工作室「看著配樂大師在你面前,看完你作品後寫了一首歌」,有了難得的學生時代經歷。
以奇幻色彩作品聞名的導演林冠慧,在2008年和2009年連續兩年參與公視學生劇展,分別執導《親愛的某某先生》與《時代照相館》。她回憶拍攝《時代照相館》時遇到場景尋找困難、預算壓縮下仍想實現高難度一鏡到底鏡頭的挑戰,儘管被勸說放棄,但她與團隊堅持下來,最終的結果讓她們非常滿意。林冠慧盛讚公視對學生創作的「最開放、最包容」的態度,提供平台讓學生能夠「天馬行空地寫下這些創作」。
而陳和榆導演的《神算》源自一堂課堂作業,他將新聞中的靈媒訪談寫成「一個靈媒少女的一天」,當時抱持單純想法送出也獲選並贏得好評;《神算》後來也開啟了他製作跨國影集《通靈少女》,但影集獲得巨大成功後,陳和榆卻一度陷入創作低潮,但在一個偶然機會知道《神算》在網路上架的配樂,竟療癒了一位憂鬱症患者「度過人生低潮」,讓他也有感地說「12年前的那個我療癒了後來在創作低谷的我,我自己療癒了我自己」,並重拾創作的力量。
陳鈺杰2011年作品《小偷》探討「人可以偷走手機等東西,但有辦法偷一個人的心嗎?」概念出發,認為「好的作品還是回到人」;從美國回臺灣就學的他當年在通化街夜市穿梭、奔跑,從各角度拍攝夜市,誕生風格強烈的作品,更一舉獲得金馬獎最佳短片、金鐘與金穗獎最佳導演,席捲國內外短片影展。陳鈺杰回憶當年拍攝周姮吟、納豆從屋頂往下看、追夜市裡小偷的畫面,有一位老闆娘看了說「在夜市40多年,都不知道從上面往下看那麼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