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輕人小心!「3習慣」恐讓胃癌找上門 專家:亞洲將成重災區
作者|鏡報
胃痛、胃脹氣要小心!醫師張家銘在臉書粉專「基因醫師張家銘」發布貼文,表示如果胃不舒服,兇手可能是幽門螺旋桿菌。張家銘分享2025年《Nature Medicine》發表的研究,指出,全球估計在2008至2017年出生的年輕人當中,一生之中將有1560萬人罹患胃癌,其中76%是因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更值得警惕的是,這些未來胃癌的個案有2/3集中在亞洲,但非高盛行率國家(如非洲)也因為人口結構改變,未來胃癌人數恐增加6倍。
張家銘接著說,這隻細菌身體造成的影響,不只讓人胃痛、胃脹,更可能一步步把人推向胃癌。他指出,「幽門螺旋桿菌的CagA蛋白,會悄悄開啟名為NF-κB 的發炎開關,讓您的胃一直處在慢火慢燉的發炎狀態。長期下來,這些慢性發炎不只讓胃細胞受傷,更會讓本來該幫我們抑制癌症的基因沉睡,像是細胞裡的守門人倒下了,壞事也就開始發生」。
另外,慢性發炎不只是讓細胞失控,更可怕的是讓DNA這本「生命使用說明書」不斷受損。幽門螺旋桿菌會誘發大量活性氧,破壞DNA、產生突變,尤其是關鍵的p53抑癌基因,被破壞之後,細胞再也沒有剎車。久而久之,這些小傷口累積成大漏洞,細胞修不回來,癌症也就在這個時候悄悄成形。胃黏膜的屏障崩壞,是癌細胞擴散的第一步
張家銘指出,幽門桿菌主要透過口口傳染或污染的食物、水源傳播。共餐時記得使用公筷母匙,別共用筷子、杯子或牙刷。外食時避免生食來路不明的食材,飲水選擇煮沸或瓶裝水,這些都能減少風險。避免與感染者密切接觸,若家人有感染記錄,其他成員最好也安排檢查,因為這不是一人問題,而是家庭裡互相影響的健康。
另外,提升免疫力,從生活基本功做起。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當運動,這些看似老生常談,卻是真正幫助身體對抗感染的底氣。定期檢查,別等症狀出現才行動。如果家中有人有胃癌病史、自己曾有胃潰瘍、或長期有消化不良的問題,主動安排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吹氣測試、糞便檢查、胃鏡) 是一個負責任的選擇。一旦感染,透過抗生素與胃藥搭配的「根除療法」,多數人都能成功治癒。
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女上傳瞳孔照!醫一看驚喊「快去急診」:妳差點死掉
薯條「放口袋6年」沒壞!全場驚呆 麥當勞給答案了
花蓮1家8口遭控「裝病詐保6500萬」 專家:買醫療險要注意1件事